民國90年8月 |
開始籌劃華語文能力測驗,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語教學中心、華語文教學研究所與心理教育測驗中心三個研究團隊共同研發。 |
民國92年12月 |
華語文能力測驗正式對外開辦初等、中等、高等考試。 |
民國94年11月 |
在教育部的責成之下,「華語測驗中心」成立,承接並專責於華語文能力測驗的研發與推廣,使其成為國家級測驗,普遍適用於海內外。 |
民國95年5-6月 |
華語文能力測驗正式邁向國際,先後在泰國、英國、日本、美國、韓國等五個國家舉辦測驗。 |
民國95年6月 |
首度舉行電腦化測驗,在臺灣北中南區各設有考場。 |
民國96年1月 |
華語文能力測驗之英文名稱正式更名為Test Of Proficiency-Huayu,簡稱TOP。本單位更名為「國家華語測驗推動工作委員會」(Steering Committee for the Test Of Proficiency-Huayu, SC-TOP) |
民國96年10月 |
邀請法語測驗專家Mr. Gilles Breton以及法國教育部漢語總督學白樂桑教授來臺針對歐洲共同語文參考架構(CEFR,The Common European Framework of Reference for Languages: Learning, Teaching, Assessment)對應議題與本會研發人員進行意見交流,開啟華語文能力測驗與國際指標接軌之契機。 |
民國96年11月 |
「基礎華語文能力測驗」正式施測。 |
民國97年1月 |
參考歐洲共同語文參考架構(CEFR),開始著手制定「華語文能力指標」,建立華語教學、學習、評量之共同標準,以使華語文能力測驗等級架構與國際語言能力標準相呼應。 |
民國98年2月 |
國內線上報名系統正式啟用。 |
民國98年11月 |
「兒童華語文能力測驗」正式施測。 |
民國99年8月 |
華語文能力測驗之英文名稱正式更名為Test of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簡稱TOCFL。 |
民國100年10月 |
基礎級、進階級「華語文口語測驗」及「華語文寫作測驗」正式施測。 |
民國102年1月 |
完成與歐洲共同語文參考架構(CEFR)之對應研究,將「華語文能力測驗」架構調整為三等六級,三等分別為入門基礎級、進階高階級及流利精通級,每一等可依測驗成績再細分為兩級,分別為入門級、基礎級、進階級、高階級、流利級、精通級,共六級。 |
民國102年5月 |
入門基礎級、進階高階級「華語文聽力測驗」及「華語文閱讀測驗」正式施測。 |
民國102年6月 |
國內線上報名系統新增超商繳費與代收單位機制。 |
民國102年8月 |
海外線上報名系統正式於海外地區(韓國)啟用,提高考生資料正確性及報名便利性。 |
民國102年10月 |
華語文口語測驗線上評分系統正式啟用。 |
民國102年10月 |
電腦化聽讀測驗正式於海外地區(越南)施測。 |
民國102年11月 |
進階高階級「華語文口語測驗」、「華語文寫作測驗」正式施測。 |
民國103年1月 |
「兒童華語文能力測驗」正式考試成績單增加聽力與閱讀分項能力表現訊息,提供更豐富多元的資訊,幫助考生了解自身之華語程度。 |
民國103年5月 |
流利精通級「華語文聽力測驗」、「華語文閱讀測驗」正式施測。 |
民國103年5-6月 |
完成「華語文聽力測驗」、「華語文閱讀測驗」、「兒童華語文能力測驗」與ACTFL指標對應之標準設定研究,使本測驗同時與美洲、歐洲兩大語言能力指標相呼應。 |
民國103年11月 |
入門基礎級「華語文口語測驗」、「華語文寫作測驗」正式施測,並於成績單增加分項能力表現訊息,提供更豐富多元的資訊,幫助考生了解自身之華語程度。 |
民國104年1月 |
根據與ACTFL指標對應之標準設定研究結果,「華語文聽力測驗」、「華語文閱讀測驗」、「兒童華語文能力測驗」正式考試成績單增加測驗結果與ACTFL等級對應訊息,擴大測驗應用範圍。 |
民國104年3月 |
華語文聽讀測驗正式導入雲端測驗技術,並於美國休士頓施測。 |
民國105年12月 |
「華語文聽力、閱讀電腦化適性測驗」正式施測。 |
民國106年2月 |
完成「華語文聽力測驗」、「華語文閱讀測驗」與日本中國語檢定試驗(中国語検定試験;中検)、中文溝通能力測驗(中国語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能力検定;Test of Communicative Chinese,簡稱TECC)對應研究,擴展測驗應用範圍。 |
民國106年7月 |
「準備級華語文聽力、閱讀測驗」正式施測。 |
民國106年7月 |
「華語文能力測驗」快篩系統正式推出。 |
民國106年9月 |
舉辦「準備級華語文口語測驗」預試。 |